在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的賽事上,分數達80分以上才能稱為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且有多次入榜記錄才代表品質是穩定的。
台灣的熱帶舞曲精品咖啡自從參與SCAA賽事以來,分數都在這個水準以上。2009年以83.5分進入世界11強,八八風災後2010年的參賽分數仍有81.95分,而2012年更以超越09年的分數:85.67分進入世界12強後,個人就一直很想去他們的莊園見習一下。而最近終於能有幸能上山一探究竟,當然要把握機會好好記錄一番。
熱帶舞曲精品咖啡的莊園位於嘉義阿里山,目前有三個區:Lot A、Lot B和Lot C,佔地近2.5公頃。A區在隙頂,B區和C區則是在龍頭,且均位於在海拔1200公尺左右。
順便附上他們莊園在2012年參加SCAA比賽的分數:
Sample #26 (Lot A): 84 (ranked 41st in the first round)
Sample #27 (Lot B): 84.50 (ranked 30th in the first round)
Sample #28 (Lot C): 85.67 (ranked 12th in the final round)
隙頂海拔約在1250公尺,由於隙頂山與二延平山中間因為開道,在兩個山頭之間形成了一個隙口,故將這個山頂的區域以隙頂命名之。
一到莊園A區的入口,看到咖啡樹後的大夥們都興奮的忍不住馬上湊近一瞧。
這次同行的,除了熱帶舞曲莊園的董事長李高明先生和經理徐恆德先生外,還有精品咖啡學的作者韓懷宗老師、推守文化總經理韓嵩齡先生和聯合報總監吳仁麟先生也一同前往莊園參觀。
人工除草,手工採收。
無農藥最好的生態指標,就是看有沒有像這樣茂密的蜘蛛結網。
不小心碰到蜘蛛網,還能感覺到極富彈性!
從入口往上,就是A區最主要的栽種區域。
A區的品種都是鐵比卡。
咖啡樹旁還有各種漂亮的野生植物。
莊園總管正在講解種植的情形。
結實累累的果子。
整齊的咖啡樹叢,種植距離和維護都是經過規畫的。
參觀到一半時,眼尖的韓老師發現了兩株卡提摩(Catimor,或稱卡帝汶)。
(李董表示,我可是一位科技農夫啊!)
繼續往上,參觀A區坡頂的咖啡樹。
梯田式栽種,從上往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因為坡頂接近樹林,這裡咖啡樹的果實經常會被各種野生動物取食。例如這堆就是松鼠在取食果肉後,將之丟成一堆遺留下來的。
動物基本上只挑好的果實吃,可以說會挑這個吃都是最佳的品質保證。
採收後,將咖啡果裝袋,準備送到下一站去除果皮。
參觀完A區後,大夥動身前往龍頭的B區。
進入園區之前,光馬路邊兩旁的豆子就很漂亮了。
B區的入口,像不像進入秘境的感覺?
B區則分別栽種了卡杜拉和鐵比卡,不像A區是以鐵比卡為主。
一樣採梯田式栽種。
之後往C區移動。B區和C區距離並不遠,幾分鐘內就到了。
一樣從入口開始,兩旁就都是咖啡樹。
C區的品種則以卡杜拉為主。
一樣是梯田式栽種。
連肥料都用他們自家研發的有機質肥料。
李董正在檢查豆子,看來感覺不錯。
賞豆時間又到了。
結束行程臨走前,順便拍了一張他們當時得獎的海報,可說是台灣之光的證明。
這一趟上山下來雖然累,但增廣見聞後,心裡卻是雀躍萬分。有如工業管理般的莊園,加上用心的栽種技術,也許正是他們能得到世界11強榮耀且品質穩定的原因。
最後,提供Youtube上,2009年華視新聞雜誌採訪李高明先生的影片連結。誰說台灣沒有好咖啡,而且還是潛力無窮的精品級咖啡!